首页>软件资讯>常见问题

常见问题

Zemax OpticStudio 实战案例

发布时间:2025-09-08 08:24:54人气:34

OpticStudio 实战案例


1. 成像光学系统设计


(1)手机摄像头镜头设计


• 核心需求:


小尺寸(镜头总长≤5mm)、


大视场(对角线视场≥70°)、


低畸变(畸变≤1%)、


高分辨率(MTF@100lp/mm≥0.3)。


• 设计流程:


1. 初始结构选型:从镜头库调用“4P+1G”(4片塑料透镜+1片玻璃透镜)初始结构,适配1/2.8英寸CMOS传感器(像素尺寸1.4μm)。


2. 参数设置:系统孔径设为“入瞳直径2.5mm”,波长选择可见光波段(430nm、550nm、650nm),视场按传感器尺寸设置(0°、35°、70°对角线视场)。


3. 像差校正:


• 用“自动优化”先校正球差、彗差(目标RMS点列半径≤2μm),再通过添加“畸变控制”操作数(DIST操作数)将畸变压至≤1%。


• 对第2、3片透镜采用非球面(偶次非球面),减少透镜数量同时提升分辨率,非球面系数设为优化变量。


4. 公差分析:重点分析透镜厚度偏差(±0.01mm)、偏心(±0.005mm)、折射率偏差(±0.001)对MTF的影响,通过蒙特卡罗分析(抽样500次)验证:95%以上样本的MTF@100lp/mm≥0.28,满足量产要求。


(2)显微镜物镜设计


• 核心需求:高数值孔径(NA=0.8)、长工作距离(≥10mm)、平场(场曲≤0.1mm)、色差校正(轴向色差≤0.05mm)。


• 关键设计点:


1. 材料选择:采用“低色散玻璃(如Schott FK61)+高色散玻璃(如Schott SF6)”组合,校正二级光谱色差,通过“玻璃替换工具”筛选匹配度最高的玻璃组合。


2. 结构优化:采用“双胶合+三分离”结构,胶合面用于校正色差,分离面用于校正场曲;将透镜曲率、厚度、非球面系数(第4片透镜用Zernike非球面)设为变量。


3. 性能验证:在“MTF分析”中选择“平场MTF”,确保全视场(0°、0.8°、1.2°)MTF@50lp/mm≥0.4;用“场曲/畸变图”验证场曲≤0.1mm,满足平场要求。


2.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


(1)汽车LED前照灯设计


• 核心需求:远光照射距离≥100m(中心照度≥100lux)、近光截止线清晰(明暗截止比≥100:1)、光斑均匀性(≥80%)。


• 设计流程:


1. 非序列系统搭建:


• 光源:选择“Source LED”(光谱450nm,光通量1000lm),设置LED芯片尺寸0.5mm×0.5mm,朗伯辐射分布。


• 光学元件:添加“准直透镜”(将LED发散光准直为8°半角光束)、“遮光罩”(实现近光截止线)、“配光透镜”(将光束塑形为符合ECE R112法规的光斑)。


2. 光线追迹与优化:


• 追迹100万条光线,用“矩形探测器”(模拟路面)采集照度分布,通过“优化”调整配光透镜的自由曲面系数(XY多项式),使光斑均匀性提升至85%。


• 调整遮光罩位置(Z轴方向±0.5mm),优化近光截止线清晰度,确保明暗截止比≥120:1。


3. 法规验证:调用“道路照明分析”工具,验证远光在100m处照度≥110lux,近光不产生眩光(阈值增量TI≤15%),符合法规要求。


(2)LCD背光模组设计


• 核心需求:出光面照度均匀性≥90%、亮度≥500cd/m²、薄型化(模组厚度≤5mm)。


• 关键设计:


1. 光源布局:采用“侧入式”布局,6颗LED(间距10mm)沿导光板侧边排列,导光板尺寸150mm×75mm×3mm。


2. 光学结构:


• 导光板:在非序列模式中用“Grid Sag”面模拟导光板底面的微结构(V型凹槽,深度50μm,间距0.1mm),控制光线出射方向。


• 增亮膜:添加“棱镜膜”(顶角90°,厚度0.1mm)和“扩散膜”(雾度20%),提升亮度和均匀性。


3. 性能分析:用“面探测器”采集出光面亮度分布,通过“优化”调整导光板微结构的深度、间距,使均匀性从82%提升至92%,亮度达到520cd/m²。


3. 激光光学系统设计


(1)激光打标系统设计


• 核心需求:聚焦光斑直径≤50μm(1064nm激光)、焦深≥0.1mm、扫描范围≥100mm×100mm。


• 设计流程:


1. 光学系统组成:


• 激光源:“Source Laser”(波长1064nm,光束质量M²=1.1,束腰直径1mm)。


• 扩束镜:2倍扩束(由2片球面透镜组成),将激光束腰直径扩至2mm,减少后续扫描镜的光束偏折损失。


• 扫描振镜:2个反射镜(X/Y轴),扫描角度±10°,搭配“f-theta透镜”(焦距160mm),实现平面扫描(畸变≤0.5%)。


2. 物理光学分析:


• 用“POP”模拟激光传播,计算聚焦光斑尺寸:在焦平面处光斑直径48μm,焦深0.12mm,满足打标精度要求。


• 分析扫描范围:X/Y轴扫描范围105mm×105mm,覆盖目标区域,边缘光斑直径≤52μm,一致性良好。


(2)激光雷达发射光学系统设计


• 核心需求:光束发散角0.1°×0.1°(窄波束)、能量集中度≥90%(能量在0.1°×0.1°范围内)、抗振动(温度-40℃~+85℃性能稳定)。


• 关键设计:


1. 光学结构:采用“准直透镜+柱面镜”组合,准直透镜(焦距50mm)将激光二极管的发散光(快轴30°、慢轴10°)准直,柱面镜(焦距20mm)压缩快轴发散角,最终实现0.1°×0.1°波束。


2. 热稳定性设计:


• 选择低膨胀系数材料(如陶瓷,TCE=1.5×10⁻⁶/℃)制作镜座,减少温度变化导致的透镜偏心。


• 通过“热分析”(多重结构,温度-40℃、25℃、85℃)验证:全温度范围光束发散角变化≤0.01°,能量集中度≥88%,满足车载环境要求。


十四、常见问题与 troubleshooting


1. 光线追迹报错“Ray Missed Surface”


• 可能原因:


1. 表面孔径过小:光线未击中表面(如边缘光线超出表面半口径)。


2. 表面位置异常:如厚度为负导致表面重叠,或坐标间断面设置错误导致光线传播方向异常。


3. 全内反射(TIR):光线在玻璃-空气界面入射角大于临界角,未设置反射膜层导致光线无法透射。


• 解决方案:


1. 检查表面半口径:在“镜头数据编辑器”中查看“净半口径”,若边缘光线超出,将半口径设为“自动”或手动增大(如增加0.5mm)。


2. 验证表面位置:用“3D视图”查看表面是否重叠,若厚度为负,调整为正值;检查坐标间断面的倾斜/偏心参数,确保符合光线传播逻辑。


3. 处理全内反射:在“表面属性-膜层”中添加“高反膜(HR)”,或调整表面曲率减少入射角。


2. 优化后像质反而下降


• 可能原因:


1. 变量设置过多:如同时将20个表面的半径、厚度设为变量,导致优化陷入局部最优。


2. 评价函数权重不合理:如过度强调MTF,忽略了畸变、色差等关键指标,导致整体像质失衡。


3. 约束条件不足:如未限制透镜厚度最小值,导致优化后透镜过薄(<0.5mm),无法加工。


• 解决方案:


1. 精简变量:优先将非球面系数、关键表面(如胶合面)的半径设为变量,其他参数暂设为固定,逐步增加变量数量。


2. 调整评价函数权重:降低MTF权重(如从10调整为5),增加畸变、色差的权重(如设为8),确保多指标均衡优化。


3. 添加约束:在评价函数中添加“厚度下限”操作数(THIC操作数,目标值0.5mm)、“玻璃折射率范围”约束(如1.5≤n≤1.9),避免不合理设计。


3. 非序列模式探测器无数据


• 可能原因:


1. 光源与探测器位置错位:光线未传播到探测器(如光源方向偏离探测器)。


2. 光线能量过低:光源功率设置过小(如1e-6W),或物体吸收过多(如未设置膜层导致反射损失90%)。


3. 追迹光线数量不足:仅追迹1万条光线,未覆盖探测器区域。


• 解决方案:


1. 调整位置:用“非序列3D视图”实时查看光线传播路径,调整光源方向(如将光源Z轴方向对准探测器),或移动探测器至光线汇聚区域。


2. 优化能量参数:增大光源功率(如设为1W),在关键表面添加“增透膜(AR)”减少反射损失,确保到达探测器的能量≥1e-3W。


3. 增加追迹数量:在“光线追迹设置”中将光线数设为100万条,勾选“忽略低能量光线”(能量<1e-8W的光线不追迹),平衡精度与速度。



上一条:Zemax单透镜像质评价与优化

下一条:zemax光学软件